“在條件成熟時,醫療機構在保留核心業務的前提下,將內部醫藥物流資源全部剝離、整合,外包給上游企業。”上海市閔行區衛生局局長許速日前在由上海信誼藥廠舉辦的第三屆文匯信誼衛生高層論壇上透露。
這意味著,一度遭受無數質疑、毀譽參半的“閔行模式”并未停止改革,在拋開二次議價、行政干預過多的質疑桎梏之后,仍在以醫藥供應鏈合作為前提的軌道上繼續探索前行,進行模式延伸。
閔行之變
閔行區的藥品綜合改革始于2005年,經過3個階段的發展,形成了目前以“一體化的供應鏈系統”為載體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其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利用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信息化等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實現藥品在閔行區的合理安全使用。
據許速介紹,整個藥品改革分為三大步驟:流通流程再造;醫生合理用藥;最終實現安全用藥。而閔行整個藥品改革的切入點是利用現代流通方式構建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醫藥供應鏈合作體系的構建。
醫藥供應鏈合作是指醫療機構通過與藥品、醫用耗材等醫院物料供應商、配送商建立戰略性協作關系,以降低醫療服務成本的供應網絡一體化解決方案。據透露,目前閔行區的供應鏈系統的重大突破就是把醫院院內的藥品庫存管理外包給供應商,供應商根據區內及醫院的實際藥品使用情況,實現實時的管理。在閔行構建的供應鏈系統當中,醫療機構改變長期沿用的自主補貨方式,向上游企業開放庫存信息,讓渡中標藥品庫存控制權;閔行區按年、月向上游企業提供近3年所有中標企業的采購數據,協助上游企業掌握藥品需求特點,設置每種藥品的最大-最小庫存量;一般要求上游企業按最大庫存量鋪貨,并將對醫療機構的鋪底庫存視為在途庫存,在票貨同行的基礎上,管理醫療機構藥品庫存;藥品庫存信息進行及時更新,當藥品庫存達到下限水平時,供應鏈系統預警,上游企業按上限水平自動補貨。
在實行上游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同時,閔行區同時實行了規范供應合同進行單一貨源承諾、使用第三方結算、創新監管方式等措施來保證整個體系的運行。
而對比改革前后的數據,閔行區各項指標的表現均好于上海市的平均標準,且增速遠遠低于上海及全國的增長水平。例如:閔行區的門急診人次平均藥品費用,改革前為79.7元,明顯高于全國水平的49元,而2009年下降了13元,而同期全國水平提高了16元,兩者已相對持平。閔行區的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供應成本也從2004年的9.74%下降到了2009年的7.08%,而全國2009年該指標為11.64%。閔行區醫療機構目前的藥品庫存周轉率為28.03次/年,較2004年提升了10次/年,遠高于全國12次/年的水平。最突出的一項是,閔行區的藥品回款天數只有10天左右,而全國平均醫療機構的回款天數達到了150天。
根據國際通行的庫存持有成本計算方式進行測算,我國公立醫療機構藥品庫存周轉數每增加1次,藥品庫存大約減少16.08億元,流通成本大約可降低0.44%;回款時間每縮短1天,對企業的資金占用減少5.41億元,流通成本約降低0.15%。“降低成本是供應鏈合作的首要任務,也是‘閔行模式’受到推崇的關鍵點。”某業內資深人士指出。上海醫藥某負責人透露:“我們也分享了‘閔行模式’的改革成果,過去我們應收賬款是90天,現在是15天。”
模式完善
盡管有頗多可圈可點之處,但“閔行模式”的缺陷也顯而易見:閔行區目前實行全品種庫存上下限管理,該庫存管理模式需要對所有的品規進行精確的計算和設定,如果未充分考慮品種間差異(常用品種和臨時品種)、臨床習慣變化的差異等各種影響因素,就可能出現斷貨、供應商天天送貨等現象,導致臨床使用不能完全滿足,實際物流成本增加等問題。記者了解到,以上的這些情況在閔行區藥品供應的實際運行中經常發生,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供應鏈的效率。
據知情人士透露:“最為關鍵的一點是目前閔行區未完全實現供應鏈一體化,整個供應鏈在醫院內部并未完全打通,無法實現從廠商到藥房、再到患者的全程管理。”事實上,閔行區已經意識到該問題,許速就表示:“在條件成熟時,醫療機構在保留核心業務的前提下,將內部醫藥物流資源全部剝離、整合,外包給上游企業。”這意味著閔行區未來的延伸模式將從原先的庫存交由供應商管理進一步發展到院內物料供應的整體外包服務,在滿足臨床醫生供應使用的前提下,通過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者的嚴格匹配,實現供應鏈全程可視可控。
事實上,在今年商務部發布的藥品流通“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推動醫藥物流服務專業化發展,實施醫藥物流服務延伸示范工程”,醫藥物流服務延伸與公立醫院改革將共同推進。
但此前盛傳的“‘閔行模式’有望全國推廣”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閔行模式’體現了信息化、數字化推進醫改所發揮的關鍵性作用。這個模式對于一些比較先進、有一定財力的地區復制的可能性更大,而對欠發達地區而言,人才、資金嚴重不足,復制有相當的難度。”上海醫藥總裁徐國雄表示。
來源:醫藥經濟報